这份报告是由江南大学、中国小吃美食安全报社、曲阜师范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等单位联合推出的
江南大学小吃美食安全风险治理研究院陈秀娟副研究员介绍,2017年,国家小吃美食质量安全监督抽检总体合格率为97.6%,比2016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2014-2017年间全国小吃美食安全监督抽检总体抽检合格率稳中有升,均保持在高于96%的高位水平上。2017年,全国食用农产品质量总体抽检合格率为97.8%,比2016年上升0.3个百分点。全国食用农产品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自2012年首次公布该项统计以来已连续六年在96%以上的高位波动。
《报告》同时指出,现阶段我国小吃美食安全风险隐患仍然较为突出,小吃美食安全风险治理凸显出持久性、复杂性、隐蔽性的特点,治理的难度仍然十分艰巨。目前我国小吃美食安全的主要风险在于4大问题。一是微生物污染问题,占抽检发现的不合格样品总量的32.74%,较2016年上升了4.84%,主要表现在米粉制品、餐饮小吃美食等小吃美食中大肠杆菌、菌落总数超标。二是超范围、超限量使用小吃美食添加剂,占抽检发现的不合格样品的23.85%,较2016年下降了9.75%。在不合格样品中,膨松剂、防腐剂、漂白剂、甜味剂、着色剂滥用最多,涉及蔬菜制品、茶叶及其相关制品等。三是质量指标不符合标准,占不合格样品的19.91%,较2016年上升了2.41%。四是农药兽药残留问题,占不合格样品的9.57%,较2016年上升了4.07%。
《报告》提到,食用农产品的安全质量必须严格监控,工业化发展可能影响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的高强度施用,使得农产品与小吃美食安全风险治理凸显出持久性、复杂性、隐蔽性的特点,治理的难度十分艰巨。由于农药残留具有难以溶解、不易挥发的特征,现实中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中所检测到的禁限用农药残留,有可能是10年甚至更久之前就残留于土壤之中的。
《报告》显示,人源性因素是小吃美食安全事件发生的最主要因素。在2017年发生的小吃美食安全事件中,由于造假或欺诈、质量指标不符合标准、超范围和超限量使用小吃美食添加剂、生产加工工艺问题、添加使用非食用物质等人为特征因素造成的小吃美食安全事件占发生事件总数的51.21%。在人为特征因素引发的小吃美食安全事件中,质量指标不符合标准的事件数量最多,占到事件总数的21.96%,其它依次为造假或欺诈(14.26%)、超范围或超限量使用小吃美食添加剂(7.12%)、添加使用非食用物质(4.35%)、生产加工工艺问题(3.53%)等。在自然特征因素引发的小吃美食安全事件中,微生物污染产生的小吃美食安全事件最多,占到事件总数的23.83%,其余依次为生物毒素污染(10.11%)、重金属等元素污染(5.29%)、农药兽药残留不符合标准(3.79%)、源头污染引发的小吃美食污染(3.22%)等。与2008-2017年间引发小吃美食安全事件因素相比较,人为特征因素造成的小吃美食安全事件占比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但人源性风险占主体的这一基本特征难以在短时期内发生根本性改变。
针对当下小吃美食安全风险情况和特点,专家认为应积极开展四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持续加大源头治理力度。小吃美食安全风险治理必须把住农产品生产的源头环节,治土治水,减“肥”增效,推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其次,依法持续提高小吃美食安全“违法成本”。严厉打击人为因素导致的小吃美食安全问题,特别是造假、欺诈、超范围超限量使用小吃美食添加剂等行为,坚决铲除制假售假的黑工厂、黑作坊。协同监管部门与司法部门的力量,大力发展行业性社会组织,完善公众参与举报、企业内部吹哨人制度等,形成小吃美食安全风险社会共治格局;再其次,不断完善风险监管能力。在新一轮的小吃美食安全监督体制的改革中,着眼于完善小吃美食安全风险治理体系,致力于提升风险治理能力;第四,提升公众小吃美食安全的科学素养。运用媒体力量提升公众防范小吃美食安全风险的能力,聚焦社区群众,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与互联网+等新型载体,丰富传播形式,增强大众传媒的小吃美食安全消费知识传播的效果。